夏日時節(jié),大興安嶺深處的內蒙古阿爾山市,林海茫茫、郁郁蒼蒼,游人齊至。白狼鎮(zhèn)林俗文化村內,一幅幅由白樺樹皮、松樹皮、苔蘚等為原料繪就的仕女圖、花鳥圖、風景圖……栩栩如生、形神兼?zhèn)洌齺肀娙笋v足,這便是內蒙古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狼林俗樹皮畫。
44歲的李艷紅,作為該項目的自治區(qū)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正為大家展示如何創(chuàng)作樹皮畫。只見她先構圖布局,畫出底樣,再將白樺樹皮層層揭開,使用剪刀、刻刀,折、扎、旋、刻,不多時,各類圖案小件便已成型,隨即將小件拼接、粘貼、裝裱后,一幅簡易的樹皮畫即告完成。
“倒木上沒人要的樹皮,在我們手中變廢為寶,綠色環(huán)保、永不褪色,這可是我們的致富寶啊!”正是眼前一幅幅樹皮畫,讓李艷紅帶領當?shù)厣习倜麐D女脫貧致富、共奔小康。
生于林業(yè)工人家庭的李艷紅,自小便于樹皮畫結緣。林區(qū)森林茂密、樹木繁多,當?shù)厝顺⒚撀涞臉淦靵恚龀蔁熀?、器皿等生活用品,其中白樺樹皮層次分明、顏色漸變,十分好看。當?shù)貗D女常在閑暇之余,將白樺樹皮揭出層次,剪刻粘貼為畫,或擺在家中、或贈與親友。
奶奶和姑姑都是心靈手巧之人,每逢制作樹皮畫,李艷紅便詢問求教。少時的她在長輩的影響下,出于愛好以仕女、卡通等為原型,不斷學習創(chuàng)作?!澳菚r人們制作的樹皮畫,技藝水平較為粗糙,生活性為主,藝術性不高?!崩钇G紅回憶。
90年代中期,李艷紅來到烏蘭浩特市,在職業(yè)高中學習服裝裁剪畢業(yè)后,便在當?shù)匾患曳b廠工作,收入只夠溫飽。幾年后,為專心照顧剛出生的女兒,李艷紅三年沒工作,家里全靠同鄉(xiāng)的丈夫打工維持。開銷大了、收入少了,生活更加拮據?!半x開家鄉(xiāng)的二十多年我始終堅持做樹皮畫,可這既沒銷路又賣不上價,靠這生活難啊?!?/p>
2000年后,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阿爾山林區(qū)得以休養(yǎng)生息,旅游業(yè)隨即發(fā)展壯大,當?shù)夭簧倭謽I(yè)工人“放下砍樹斧、吃上旅游飯”。李艷紅便將自己閑暇時做的樹皮畫托人拿去售賣,“從初的一兩千元到后來的七八千元,每年都能增收不少?!?/p>
之后返回服裝廠繼續(xù)裁剪工作的李艷紅,生活日漸好轉,一晃十多年,2017年底,阿爾山市林俗文化產業(yè)公司的總經理謝彩云找到了她,再三勸說,希望她能回到家鄉(xiāng),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樹皮畫我們當?shù)厝藦男⊥娴酱?,也沒見幾個人靠它掙上錢,再說我丈夫前兩年就回鄉(xiāng)工作,孩子上高中,學業(yè)正緊,我不在身邊照顧她可咋辦?”一邊是每月四五千元的穩(wěn)定收入和對女兒的牽掛,一邊則是前途未卜的樹皮畫產業(yè),李艷紅心中猶豫再三。
“媽媽,您就放心回去吧,我知道您是真心喜歡樹皮畫,我也希望您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我和奶奶一起,能照顧好自己。”終女兒的一席話,讓割舍不下樹皮畫情結的李艷紅下定決心,返鄉(xiāng)教授發(fā)展樹皮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