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是人類在不同的生態(tài)文化環(huán)境和心理背景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在獨特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積累,傳送,演變成為不同類型和模式的文化。不只構筑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還構成了各民族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
19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民族學家和民族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fā)生了一系列極有價值的論著,從而給人們提供了研究不同民族文化發(fā)展與心理特點形成不同的視野和角度,也提供了認識不同民族心理及其獨特發(fā)展規(guī)律的可能性它人類文化意識的原型。人類文化意識形態(tài)“寶塔”中民俗文化處在低層,如同未提煉的礦石①是一種綜合性的原生態(tài)意識團在人類文化意識的長河中,民俗以原生態(tài)的文化意識團為核心構成了人類文化意識與心理的意想原型。
民俗文化的范圍大致包括以下三個大的方面:物質民俗文化:以生產、交換、交通、服飾、飲食、居住等為主要內容:社會民俗文化:家庭、親族、村鎮(zhèn)、社會結構、生活禮儀等都是:精神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各種禁忌、倫理道德、民間口頭文學、游藝競技等,此外還有心理民俗是指民俗對某一民族心理素質的影響。
中國各民族在其順乎自然,征服自然,發(fā)展自己的社會活動中,以及移民遷徙、地域變化、民族融合進程中,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事象和民俗行為,以及獨特的民俗藝術。例如,心意民俗中,鳳凰非梧桐不棲,大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志向,精衛(wèi)銜石填東海的悲壯舉動及夸父逐日的勇敢堅韌,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自我犧牲,梁山伯與祝英臺不畏權勢金錢的生死戀情等等。②中國民俗文化以文化和風俗為主體包括了生產與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jié)令習俗、禮儀制習俗、民間文藝等。內容非常龐雜豐富。